一、间隙类型与影响
1. 回程间隙(背隙)
定义:输出端在正反向扭矩作用下产生的角位移,单位为弧分(arcmin)。
影响:背隙过大会导致定位不准、振动和噪音增加,高精度减速机背隙可低至3弧分以内。
调整必要性:直接影响传动精度和效率,需通过调整齿轮和轴承位置优化。
2. 齿轮啮合间隙
作用:确保齿轮平稳传动,减少冲击和磨损。
过大间隙:引发噪音、振动和早期失效。
过小间隙:导致卡滞、过热和润滑不良。
3. 轴承游隙
定义:轴承轴向和径向的自由活动量,通常控制在0.25-0.4mm。
影响:游隙不当会导致滚动体受力不均,引发轴向窜动或轴承损坏。
二、调整方法与步骤
1. 齿轮啮合间隙调整
检查方法:
塞尺法:固定一齿轮,用塞尺测量另一齿轮齿端间隙。
百分表法:将百分表触头置于活动齿轮齿廓中段,转动齿轮读取端面侧隙。
红铅油法:在主动齿轮齿面涂红铅油,转动后检查从动齿轮印迹位置,确保其位于齿高中间偏小端且占齿宽60%以上。
调整方法:
调整垫片:通过增减主减速器壳与主动锥齿轮轴承座间的垫片厚度,移动主动齿轮位置。
验证:调整后手动盘轴,确保齿轮转动灵活,无卡阻或异常噪音。
2. 轴承游隙调整
外装式端盖调整:
拆下高速轴闷盖,测量轴承与端盖平面深度。
用撬棒移动轴系至输入侧,再次测量深度,计算移动量。
在轴承孔中加入等量垫片,重新安装闷盖。
手动盘轴检查松紧度,确保无明显轴向窜动。
嵌入式端盖调整:
利用调整端盖上的调节螺栓进行微调。
调整后转动减速机,检查各轴是否灵活,反复调整直至无卡阻。
注意:增加内压盖与轴承外圈接触面积(如加宽压边),延长调整周期。
3. 轴向间隙调整
高速轴轴向间隙:
将间隙调至零后,双向冲击振动确认零位。
松开预紧螺母,转动锁紧螺母15度左右,调整至标准范围。
手动盘轴感受松紧度,必要时重新调整。
双列球面滚子轴承:
确保两轴承外圈端面距离在自由状态下为零位,预留间隙时均分两侧。
立式安装可用塞尺验证零位。
4. 使用调整垫片
作用:补偿制造和装配误差,调整齿轮和轴承位置。
操作:通过增减垫片厚度,精确控制传动精度,减少磨损。
三、调整后检测与注意事项
1. 检测项目:
齿轮啮合:红铅油印迹是否符合要求。
轴承游隙:是否在0.25-0.4mm范围内。
手动盘轴:是否灵活,无卡滞或异常噪音。
空载试车:运行2小时,检查温度、振动和漏油情况。
2. 注意事项:
断电操作:调整前务必断开电源,拆卸相关部件(如电机、罩子)。
专用工具:使用内六角扳手、深度游标卡尺等确保精度。
紧固连接:调整后紧固所有螺钉,避免松动。
定期维护:高负载或高温环境下需增加检查频率。
四、特殊情况处理
间隙过大:增加调整垫片厚度,或调整轴承预紧力。
间隙过小:减少垫片厚度,或放松轴承预紧。
轴系窜动:检查轴承游隙,调整端盖或预紧螺母。
噪音或振动:重新检查齿轮啮合和轴承状态,必要时更换磨损部件。
通过以上方法,可有效调整精密行星减速机的零件间隙,确保其高精度、低噪音和长寿命运行。